ArtChina 新刊 | 《艺术当代》2017年第4期
封面 邱黯雄 新山海经3-洪崖洞(局部) 动画原画 布上丙烯 80cm×120cm 2016
邱黯雄:见证奇境 【个案】
尹朝阳 :在绘画 【视点】
文献展的文献展 【现场】
织物式思考 【生态】
本期精彩推荐
■ 视点 FEATURE
尹朝阳
在绘画 尹朝阳
今天,谈论绘画有些像谈论自己的隐私,那些最需要直面的往往已经在绘画里诉说殆尽,至于绘画的未来,真不是一个太值得让人担忧的事。那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还是停留在口头上,在众多今天的媒介里,绘画是对观众要求最多、最挑剔的一种。
以今天中国的复杂,我们在没有完成现代化的同时遭遇了全球化。物质的改善并没有在精神上促成一代完整的有现代文明内核的新人类。我们一方面大踏步地拥抱新技术,一方面又拒绝对“个人”的肯定,连对常识都缺乏基本的尊重。这直接导致对艺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上,艺术作为人性自由最可滋养伸展的那部分被悬置。此地,无论水墨油彩,画得是否接近物象,现在还是个标准,那些对印象派还缺乏了解的人已经遭遇着后现代的无常。艺术家对自身的坚持被认为是过时的,甚至会导致某种危险。同样的困境还有来自艺术自身更新所必须面对的权利和欲望的对抗,现实永远是一种煎熬, 但我一直以为这就是艺术家最可根植的现场。
■ 个案 ARTISTS
邱黯雄
邱黯雄:见证奇境
长谷川佑子
邱黯雄和他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们也对占据主导的形势充满担忧,并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但他们对于系统既批判又愤世嫉俗的态度,导致他们更多地关注自身当下的现实。他们观察着城市中的人们在高速发展的巨大的转变中所面对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他们慢慢接受了人类的新境遇,有时通过不因个人喜好地记录所见,有时通过将这些素材和已有的故事连接在一起。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身处的“2017”
林叶
当我们面对已经到来的2017 年心怀忐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世界、科技、政治以及文化的飞速变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提尔曼斯从自己的影像档案库中重新提取出自己无法抛弃的“零件”——经验与现实,围绕“真相”建构出一个全新的语境,对正在经历的“2017”进行思索,最终,将人类置于永恒力量的面前。这样的结果,或许是一种无奈,或许是一种希望,也或许是一种警告。
隋建国
致敬与追问——隋建国的“肉身成道”
嵇心
福西永说:“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十分关注手的研究。他们的生活比其他人更依赖双手,所以他们感受到了手所蕴藏的特殊力量。”隋建国返回传统泥塑技艺的起点,探讨了手的力量:借助手,接近一个创造性源头。在看似简单的观念和技术中,他追溯了最深邃的问题:雕塑(艺术)始于何处?他用作品给出答案:一切源自感觉、手与材料的共处。
■ 现场 REVIEW
关于文献展的文献展
魏 颖
今年的文献展,第一次离开主场卡塞尔,来到欧洲的文化源头希腊。这一创意固然值得称赞(虽然德国纳税人不一定会称赞),但文献展需要回应的问题仍和往届一样,来自于对全球局势的诘问,比如:艺术如何针对川普当选、英国脱欧以及相应而来的全球右倾浪潮等问题?如何在向雅典致敬的同时保持当代性,不沉溺于怀古而推出有创新性的艺术形式?策展人的主观理念如何与全球艺术的客观形势相契合?对于中国的观者来说,思考的则是,这届文献展如何和在全球不断调整位置的中国及其艺术产生联系?这些都是我们看完这个“关于文献展的文献展”后仍需思考的问题。
弗朗兹·韦斯特的艺术家俱乐部
石 倩
2012 年去世的奥地利艺术家弗朗兹· 韦斯特(Franz West),毫无疑问是参与式艺术的践行者,他始终将观众看作其雕塑创作的一部分,在探究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的关系这一点上,无人能出其右。对他而言,触觉体验也是艺术的一部分,而他的雕塑作品决计不能仅供参观。韦斯特历来希望通过参观者的积极互动来完善他的作品。维也纳21 当代美术馆推出的弗朗兹·韦斯特作品展“艺术家俱乐部”,既是向这位重量级的当代艺术家致敬,也是向公众展示韦斯特对于参与式艺术的理解,并呈现他在合作过程中,对不同的艺术观点的比较与兴趣。
我们之后
在艺术里游荡的……未来幽灵
白家峰
一个幽灵,关于未来的幽灵,在艺术里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礼赞,年轻的艺术家用尽一切手段,游戏和动漫,装置和走秀,那些基于IP 的联想和想象,所有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流行文化与符号,都联合起来了。有哪个冷战时期的西方艺术家不把未来想象成美好与恐怖交织的拼图?一如有哪个90 后的艺术家不以一切貌似反动的态度去拥抱这个用技术交织的未来?
■ 生态 SCOPE
织物式思考
刘 潇
为什么思考“织”的艺术,以及如何通过“织”进行艺术的工作?我们可以回望这样一种图景,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站在现代工业的记忆场,历史中的织物、织造工具与双手将我们环抱其中——有来自远古的丝织残片、海上的水手的帆缆结,绣有金色牡丹的黑丝绒旗袍、战时从天空落下的降落伞、台湾联福制衣厂的遗迹、码头上的因海风和雨水侵蚀后泛黄的帆布、祖父戴过的毛线帽——都带给我们对物质的认知、切身的情感体悟,也使我们目睹“织”的世界地图的流变。
《艺术当代》2017年第4期目录
■ 资讯 | NEWS
■ 个案 ARTISTS
14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我们身处的“2017” | 林叶
20 致敬与追问——隋建国的“肉身成道” | 嵇心 Ji Xin
24 见证奇境——邱黯雄 | 长谷川佑子
28 绘画:作为对抗性、行动性、开放性的视觉文本——于艾君艺术实践的内在逻辑(节选) | 王鹏杰
32 李勇政:探讨回应的方法 | 蓝庆伟
■ 视点 FEATURE
36 在绘画 | 尹朝阳
41 罗斯金的文字与眼睛 | 刘礼宾
44 中国原生艺术:冲决灵魂之声,重辟艺术之境 | 张天志
48 艺术作品与法律身份——《收租院》再讨论 | 李竹
52 基因艺术的批判价值 | 聂槃
■ 现场 REVIEW
56 关于文献展的文献展 | 魏颖
60 弗朗兹·韦斯特的艺术家俱乐部 | 石倩
64 天气大战,媒介大战 | 林霖
68 我们之后:在艺术里游荡的……未来幽灵 | 白家峰
72 从“后感性”时代的企业式抒情谈起 | 肉豆蔻
76 水墨依然存在——蔡广斌之路 | 鲁虹
80 陈秋林:失落的世界 | 吴蔚
83 何翔宇的感知空间 | 艾德
86 黑夜叠在影子上 | 李晟曌
89 对话胡柳:我们生来就是盲人 | 费大为、王名南、胡柳
92 吕松:可见的影子与不可见的“控制点” | 袁佳维
94 李秀勤:凹凸之拓 | 王林
96 女人的伊甸园——兰子“醉花阴”水墨人物系列作品解读 |王端廷
98 韩言松的图像自治 | 冯博一
■ 生态 SCOPE
100 织物式思考 | 刘潇
104 世界织造:手工艺种子银行(节选)全球的,比喻上的,地区性的织造——始于广州和杭州 | 多罗西·阿尔布莱希特
108 作为艺术的纤维——艺术为艺术还是融入生活 | 姜俊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
▼▼▼▼杂志订阅请点击阅读原文